万年桥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扬之水上。过去是通往太平,抵达省治安庆的要道,当今则是老城连接新区和城区通往北郊村镇的重要交通线。
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元年(1573年)。九孔,长150余米,高10米,宽6米。桥初建成时,任明代兵部左侍郎的歙县松明山人汪道昆,曾赋《万年桥》诗一首:“使君遗泽五溪东,驱石桥成利涉功,地踞金汤三辅郡,天回砥柱万年同.参差石势疑乌鹊,缥缈江流见白虹。亭上至今留醉处,莲花面面似山公。”可见,“万年”桥名,意在表达永固万年的愿望。原桥东端有一石牌坊,上有“北钥云龙”“道岸津梁”等题额,今毁。桥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万年”桥名的来历,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:此桥建于明万历间,是县城通往北乡的咽喉。石桥竣工那日,两岸百姓一片欢腾,北乡更是瑞气缤纷,一天之中竟有十三家庄户要嫁女过江。清晨,桥头花轿排成长龙,正要上桥,却被一排衙役挡住,原来郡守有告示,新桥落成十天之内,任何人不得擅自过桥,待有人替此桥取个雅名.才撤栏放行。就在人们又急又愁,面面相觑之际,突然,三抬花轿轿帘一掀,走下三位新娘,分别叫善姑、秀姑、巧姑。三位村姑落落大方,径直走到守桥官面前说:“愿为此桥定名”。守桥官迟疑地打量了她们好半晌,才一摆令旗,将三位姑娘领进郡府衙门,命其当堂说出桥名。只见善姑上前道个万福说:“民家船,官家桥,官民同贺练江桥。”郡守一拂袖子说:“不好,天下以河川作桥名的太多,此名不新!”秀姑上前含颦一笑说:“东村梨,西村枣,西门砖塔北门桥。”郡守仍以桥名不雅为由予以否定。巧姑平日最痛恨官府老财,常替世间女子鸣不平。此刻她走上大堂,双手叉腰,不卑不亢地说:“南山虎,西山豹,千年媳妇万年桥! ”不料话音刚落,郡守大喜。直道巧姑一赞官家虎威,二赞妇道贞洁,三赞石桥永固。于是拍案叫绝,即刻放行。从此,北门外石桥就取名为“万年桥”。而三姑定桥名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至今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