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中旬本应是深秋的景色,歙县的练江边上却没有被草色凋零之景所充满,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活力,宛如暮年的老者仍健步如飞,只有历史的皱纹能证明那些逝去的岁月。练江是新安江主要支流之一,发源于黄山之东麓,由丰乐水,富资水、布射水、杨之水(练河)4条河于歙县汇合后始称练江,至浦口入新安江。
歙县太平桥
练江之行的第一站是位于歙县城北门外的太平桥。缓缓驶向太平桥,满脑子里都是关于它的传说,一座古桥久居江上,其使用价值已在其次,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形象价值。太平桥位于歙县城西练江之上,建于明弘治年间,为16孔拱形石桥,全长268米,是目前我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,也是徽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,素有“千里江南第一桥”的美誉。
练江岸边观太平桥
歙县太平桥,位于太白楼之前,俗称河西桥,建于明弘治年间,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。传说,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,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。 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,建造了这座16孔桥,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,钦处剥皮之刑,致使此寡妇含冤而死。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“人皮桥”,也称“寡妇桥”。
太平桥身上冒出野草
水气弥漫中远观太平桥
长庆寺塔
观看过太平桥之后沿着公路走去,塔从竹林中探出身来,如羞涩的少女般半掩着纱,继续向前走,绕到塔的另一边,它的倩影才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。
长庆寺塔“半掩着纱”
长庆寺塔,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。此处原有10座寺庙,其中长庆寺旁有一塔,即长庆寺塔。今寺毁塔存,又称十寺塔。该塔于北宋重和二年(1119年)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,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,历代均有修葺。
近观长庆寺塔
长庆寺塔为楼阁式,实心方形,高23.1米,底层平面每边5.28米,须弥座五层,束腰高66厘米,有间柱、角柱。塔身为砖砌,第一层较高,自下而上迭减。底层有木廊,石檐柱间宽4.33米。四面辟有券门,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。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,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,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。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,间以五层斜角牙子。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,复以筒板瓦。飞檐翼角下,悬铁制风铃。
从对岸远观长庆寺塔
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,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,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。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已融入“太平兴国寺”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之内,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。
长庆寺塔与太平兴国寺交相辉映
太平兴国寺是一座逾千年的古寺,始建于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,原名兴唐寺,鼎盛时期有二十四院,遍布西干山麓。想当年晨钟暮鼓,梵音阵阵,烟霞缭绕,蔚为壮观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:“天台国清寺,天下称四绝;我来兴唐游,与中更无别。”
太平兴国寺
寺内的和尚正在念经
沿江小景
练江上风景如画,沿岸别致的小景让人不禁按下快门。
江上在搭台唱歌
鸟儿正在向镜头问好
渔梁坝
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镇,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,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,被称为“江南第一都江堰”。据考证,早在隋朝,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,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,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。